長沙市位于中國華中地區(qū),湖南省東部偏北,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
[206] ,介于北緯27°51′~28°40′、東經(jīng)111°53′~114°15′之間,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氣候溫和,降水充沛。長沙市是中國(大陸)國際形象最佳城市、東亞文化之都、世界“媒體藝術之都”。打造了“電視湘軍”、“出版湘軍”、“動漫湘軍”等文化品牌。長沙有高校58所,獨立科研機構(gòu)97家,兩院院士52名,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,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5個;有雜交水稻育種、“天河”超級計算機、國內(nèi)首臺3D燒結(jié)打印機等科研成果。
[206]
長沙歷史發(fā)展,可追溯到
遠古時代。據(jù)考古判斷,在距今15-20萬年的
舊石器時代,長沙地區(qū)即有原始人類活動。
新石器時代,已形成氏族及部落。
秦時,設長沙郡,為秦初全國
三十六郡之一,長沙自此列入中原政權的行政區(qū)劃,郡治湘縣。
[8]
東漢時,復置長沙郡,改撫睦縣為臨湘縣,仍為郡治,上隸
荊州。轄臨湘、攸、茶陵、安成、酃、湘南(侯國)、連道、昭陵、益陽、下雋、羅、容陵、醴陵13縣。
[9]
吳
晉南朝,臨湘縣析出
湘西縣,臨湘縣為長沙郡首邑,
南朝宋開始,湘西縣為衡陽郡(長沙郡析出)首邑,上隸荊州或湘州(
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荊、江二州置)。
隋開皇九年(589年),
隋統(tǒng)一中國,廢州郡,行州縣二級制,長沙郡改
潭州,轄長沙、
衡山、
益陽、
邵陽4縣。臨湘縣(省湘西縣)改稱長沙縣,為潭州州治(
大業(yè)三年隋一度改潭州為長沙郡)。
唐武德三年(620年),入唐版圖;貞觀元年設十道,
潭州(
天寶元年即742年,潭州改為長沙郡,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)屬
江南道,轄長沙、
衡山、
醴陵(
武德四年分長沙縣立)、
湘鄉(xiāng)(
武德四年析衡山縣置)、益陽、新康(
武德四年析益陽設,七年又并入益陽)等6縣。開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,潭州屬
江南西道。
馬王堆漢墓文物
后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(927年7月18日),
馬殷“以潭州為長沙府”,長沙為
楚國都城,
周太祖廣順二年(952年),南唐邊鎬陷長沙,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(常德)。
宋太祖乾德元年(963年)二月,入宋版圖,至道三年(997年),分全國為十五路,潭州為
荊湖南路路治。哲宗元符元年(1098年),分長沙縣5鄉(xiāng)及湘潭縣2鄉(xiāng)設
善化縣,與
長沙縣同附廓,潭州轄長沙、善化、瀏陽、寧鄉(xiāng)、湘潭、湘鄉(xiāng)、益陽、安化、湘陰、醴陵、茶陵、攸縣等12縣,直至民初,長沙城為路、州及長善二縣治所。
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(1276年1月18日),長沙入元版圖,設安撫司。十四年設
潭州行省,十八年二月初九(1281年2月28日),遷潭州行省于鄂州,稱
湖廣等處行中書省,徙湖南道宣慰司治
潭州路。天歷二年三月初九(1329年4月8日),文宗以“潛邸所幸”,改潭州路為
天臨路,轄長沙、善化、衡山、寧鄉(xiāng)、安化5縣,醴陵、瀏陽、攸、湘鄉(xiāng)、湘潭、益陽、湘陰7州,長沙、善化兩縣依郭。
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(吳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)(1364年10月19日),徐達領兵至潭州,改天臨路為潭州府。
[8]
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(1647年5月12日),高士俊領兵入長沙,長沙納入清版圖,沿明制設
長沙府,上隸
湖廣,仍轄12州縣。
康熙三年(1664年),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、湖南按察使司于長沙,偏沅巡撫移駐長沙。清雍正元年(1723年),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
湖南布政使司。清
雍正二年(1724年),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(仍隸湖廣)。長沙(府)城自此為湖南省會。長沙府上有鹽法
長寶道。乾隆時長沙府城不僅為巡撫治,亦為布政、提學、提法三司,巡警、勸業(yè)、鹽法、長寶四道治所。
[8]
民國二年(1913年)9月,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,長沙府直轄地改為長沙縣。
民國三年(1914年)6月2日,湖南劃為四道,長沙縣屬
湘江道(即原
長寶道,1916年裁撤武陵道,其中11縣劃歸湘江道)。1914年廢都甲設鄉(xiāng)鎮(zhèn),長沙縣轄7鄉(xiāng)11鎮(zhèn)。
民國九年(1920年),長沙設市政廳,年底設市政公所。省會警察廳設東、南、西、北、外東、外南、外北、商埠8個警察署(區(qū))。當年廢除“道”,縣直屬省。
民國十九年(1930年)7月27日,
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攻入長沙,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。年底,長沙城分設東、南、西、北、外東特、商埠6個區(qū),下轄158街團,街團下轄甲、牌、聯(lián)(結(jié)),5家為1聯(lián),2聯(lián)為1牌,10牌為1甲。
民國二十年(1931年)5月,裁商埠入西區(qū)。
民國二十二年(1933年)5月,裁商埠入西區(qū)。8月11日,市縣分治,析長沙縣城區(qū)設長沙市,
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,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(qū)劃的市,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,面積48.5平方千米。11月3日,廢除街團制。
民國二十三年(1934年)4月29日,劃長沙市為4個區(qū),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、二、三、四區(qū),每區(qū)分4坊,每坊設2至4保,共58保,40-60戶為一甲。
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,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(qū)。8月11日,改區(qū)坊保甲4級制為鎮(zhèn)(鄉(xiāng))保甲三級制,原4區(qū)為8鎮(zhèn),市郊為4鄉(xiāng)。“
文夕大火”后縮編為城南、城北兩鎮(zhèn)及兩鄉(xiāng)。
民國二十八年(1939年),8鎮(zhèn)4鄉(xiāng)改為4鎮(zhèn)4鄉(xiāng)。
民國三十三年(1944年)6月,日本攻陷長沙,長沙淪陷。
[138]
長沙人文地圖
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12月,設城東、城南、城西、城北、文藝、金盆、岳麓、會春8區(qū)。
民國三十六年(1947年)至民國三十七年(1948年)9月,有83保1843甲。
[8]
1949年8月,長沙和平解放,轄8區(qū)82保1838甲。長沙為湖南省省會。
1958年12月24日,湖南省調(diào)整縣市行政區(qū)劃,原屬
湘潭專區(qū)的長沙、
望城二縣劃歸